老板拿跨年发票来报销会计如何处理?

  • 2022-03-11 14:43:57
  • 计相财税

某公司老板给财务部门拿来两张费用发票:一张2019年的发票,一张2021年的发票,请问财务部该如何处理? 

这两张票应分开分情况来看:

一、2019年的发票

1、如果2019实际已报销,但未收到发票,属于白条入账,并且财务就该笔无票支出如在2019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已做纳税调增处理,此时老板拿来发票为时已晚,已形成“多缴”企业所得税事实,这张发票已失去所得税的抵税效果,可以说,这张发票拿来可以附在对应凭证后面,但其对于税而言已经没什么用了。

2、如果2019年未做账,未报销。2019年度的费用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科目调整至2019年度,进而会对2019年度损益科目、所得税费用及未分配利润的产生相应影响。此处理方式下,会存在以下两种情况:(1)因2019年未做账,未报销,仅做影响未分配利润财务处理,不做所得税费用调整账务处理,视同该笔费用所得税不认,相当于做了纳税调增处理。

(2)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2012年第15号)对企业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按照税收规定应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而未扣除或者少扣除的支出,企业做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准予追补至该项目发生年度计算扣除,这样一来不仅要作影响未分配利润财务处理,还需就所得税费用进行相应账务调整处理。

二、2021年的发票

1、如果2021年已做账务处理,实际已报销,但未收到发票,属于暂估入账,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第十五条规定,实际发票是在汇算清缴前取得,可以正常在发生年度税前扣除,如果这张发票是在202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2022年5月31日之前)取得的,依然可依有效凭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另外即使是在汇算清缴之后取得的发票,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第十五条规定:汇算清缴期结束后,税务机关发现企业应当取得而未取得发票、其他外部凭证或者取得不合规发票、不合规其他外部凭证并且告知企业的,企业应当自被告知之日起60日内补开、换开符合规定的发票、其他外部凭证。企业如果在规定的期限补开、换开符合规定的发票、其他外部凭证,并且能提供相关资料证实其支出真实性的,相应支出可以在发生年度税前扣除。此处总局依然也给了企业一个60天缓冲时间,如果符合条件,汇算清缴之后取得的发票也可以依法在企业税税前扣除。如果在规定缓冲时间内无法取得发票并提供证明业务真实性的资料,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需就该笔费用支出做纳税调增处理。

2、如果还未做账务处理,建议直接将账做在2021年度,如果已无法将账处理在2021年度,按照权责发生制,2022年度依然存在需通过“以前年度损益”科目调整账务处理的问题,实务中,也存在财务人员为避免调账的麻烦,直接将其计入2022年度的现象,此操作一方面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另一方面也会存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不被认可的风险,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三、实务操作建议

由以上老板拿来跨期发票事件可以看出,实务中依然存在老板层面一方面对财税政策理解不透,一方面又要求财务部门做到节税控税的矛盾局面,在此笔者建议:

1、企业老板应多方面学习风控管理方面的知识,要对业务发生过程中的财务票据传递等业务有一定意识把控,制定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工作时应该严格依据会计准则、税法等相关法规,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要提出可行性措施进行预防。

2、企业可以组织财务人员积极参与针对性培训,结合继续教育、自学等方式对内部控制理论、国家政策等内容开展持续性培训,不断提升财务人员履职能力。其次严格把关财务审核,按照规章制度,加强费用报销审核制度管理,定期对会计记录进行核对,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减少财务税务风险。

3、最为重要的是老板要认识到财务的重要性,身体力行的给予财务部门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以上是老板拿跨年发票来报销会计如何处理?的内容,更多相关内容,请访问http://www.jixiang-tech.com 广州计相财税专注大中小型企业财税服务,提供广州注册公司流程和费用、代理记账公司费用和流程、营业执照办理查询年审等财税服务,并为大中小微企业及创业者提供代办公司注册,公司转让,代理记账报税,特许经营许可证,商标注册办理等企业服务,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版权声明】本网站的部分文章信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源)来自于网络,均是为公众传播有益咨询信息之目的,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其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与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计相财税
x